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快讯>正文
【中国教育报】第4版:做好“服务”文章 升级发展“引擎
时间:2016-11-09来源:作者:点击数:

         

 

 11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以“做好“服务”文章 升级发展“引擎” ——透视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为题报道了我院相关工作(详情进入)

       

 

 

 

做好“服务”文章 升级发展“引擎”  

——透视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  

 

从中国地图上看,陕西省承东启西,占据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多所重点大学部署在这里。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各类高校108所,其中3所“985”高校、5所“211”高校,有在校生150万人,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高教大省。  

然而,作为高教大省的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时间保持在全国较低的水平,这曾是让陕西高教人感到羞涩和尴尬的地方。  

如何将高教大省的科研优势转化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质成果?陕西高教如何由“大”变“强”?如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前,中国教育报“神州行”采访组一行赴陕西寻找答案。  

找准发展突破口  

地处西安、咸阳之间的西咸新区,有一座占地4300多亩土地的“港湾”正在渭河之畔拔地而起。  

不久的将来,这个集教育、科研、生活为一体的优美小镇,集校区、园区、社区为一体的“智慧学镇”,将会是西安最具活力的地方。  

值得期待的是,这个整合了科研、教育、科技成果孵化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港2020年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陕西乃至中国西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港立足陕西,又不仅仅局限于陕西,建成后将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引领整个西部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紫贵告诉记者,这个由西安交大发起的科技创新项目,是陕西高等教育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样板和缩影。  

 王紫贵说,最近几年,陕西高校在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农林科大等几所国家级重点大学的带动下,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一步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堪称国家科技大奖的“获奖专业户”,在国防科技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近年来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科研优势,在国产大飞机制造、3D打印、航天器设计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2015112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浦东制造总装厂内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一天,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对国产大飞机研制生产做出贡献的单位,应邀出席了C919的总装下线仪式。在这一伟大工程中,西北工大承担了几十项重大研制任务,为大飞机提供了关键技术的支撑。  

比参与大飞机制造更有意义的是,西北工大通过参加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再上台阶。  

 大飞机专项启动后,西北工大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学校一大批骨干教师和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投入大飞机重要项目关键技术的攻坚。每年还有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企业工作。  

 西北工大还不断创新产学研用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以巩固科技服务成果。学校专门为重大项目设立“特区”,委派专人做好与合作企业的协调工作,探索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等。目前,学校和企业成功开展合作研发的科研团队越来越多。  

 “建立保障性的合作机制,也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西北工大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宋保维说,“学校通过一套统筹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重大科技项目有效实施。”  

致力站上“制高点”  

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着眼于国家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抢占现代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博弈主动权——这是近年来陕西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陕西高校立刻行动起来,结合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致力于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服务。  

作为地处西部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西安交大首倡“丝绸之路学术带”理念,创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  

 “目前,已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海内外高校加入联盟。”王树国说,“联盟成员将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同样是瞄准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西安外国语大学则提出,发挥自己在语言教学上的优势,建设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语言翻译、服务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前,学校经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中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使用的国语及官方语总共约60余种,非官方的地区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大概数以千计。  

 针对这种形势,学校制定申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专业全覆盖建设项目》规划,在已经开设的18个语种专业的基础上,申报了38个语种专业,积极培养“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语言人才。  

 2015年开始,学校联合陕西省发改委、省知识产权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以及阿里巴巴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雅信诚翻译中心等单位和公司,规划、设计并建设了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西安交大还要在一批战略必争领域开拓发展空间,组织科研团队做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展现西安交大的实力。”王树国说。  

 西安交大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围绕航天、航空、军工等国家重大需求,成功研制出国家“神光计划”非球面镜加工装备、“神舟”飞船与“嫦娥”对接机构的加工精密机床、核电精密加工装备等,自觉服务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与发展。  

学校还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引导专家学者为我国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添砖加瓦。  

 “水煮煤”项目是西安交大教授郭烈锦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煤电转化效率,适用于清洁无污染发电。据测算,如全国在火电行业采用该技术,每年可节约发电燃煤3.28亿吨。  

 “希望利用原创技术促进煤炭利用产业的变革,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郭烈锦说。  

 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农林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10余年来,学校累计向全国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50项、面积1.325亿亩,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西北大学作为扎根西部的百年老校,多年来紧扣西部大开发和地方发展战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与西部经济发展等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群。  

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以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为龙头,以5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中坚,以50余个社会应用性和现实性强的虚体研究机构为辅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群,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凝聚学术资源,成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服务地方觅“良方”  

330日,“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启动暨签约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  

这个基地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占地605亩,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陕西省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级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陕西省西咸新区联合投资建设,将打造无人机产业的陕西总部。  

时任学校党委书记陈小筑表示,学校未来将加强与西咸新区的合作,推动项目高水平建设,“有决心为陕西建设航空强省出力”。项目将全面加速无人机产业陕西总部基地的建设步伐,成为带动陕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与西北工大一样,最近几年陕西高校都自觉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寻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良方”。  

地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的西北农林科大,近年来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十一五”以来,学校累计承担陕西省各类科研项目639项,为地方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我们先后为陕西及西部省区提供了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瓜果、牛羊等众多优良品种,许多已成为主产区的主要推广品种。”西北农林科大科技成果推广处处长王亚平说。王辉教授选育的“西农979”小麦品种,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现已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  

 学校还与陕西省政府合作建设了白水苹果、眉县猕猴桃等9个永久性产业试验站,带动陕西苹果、甜瓜、猕猴桃、核桃等农业主导产业的升级与壮大。如渭北苹果已发展成为陕西的优势主导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果生产基地;关中甜瓜产业从无到有,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虽然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自身办学的重点努力方向,但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是不遗余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1010日,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西咸新区、杨凌示范区等12个陕西省内的市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帷幕。  

 此外,西安交大与咸阳市合作,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关天经济区”和“西咸一体化”建设,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西安交大与陕北各市的合作将瞄准能源化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解决产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问题。  

针对陕南各市的生态资源优势,双方合作将聚焦医药、矿产等领域,展开联合攻关,提供战略咨询。在渭南、宝鸡、铜川等市,西安交大将着力创建科技创新转化基地,以科技协同创新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西安交大近年来还先后与宝光集团、陕西煤化、陕鼓集团、中国西电集团等陕西省内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实质性合作。例如,与西电集团、秦川集团共建研发大楼和研发中心,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签约“煤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工程化方案研究”大型工程化项目等。2006年至今,学校与陕西地方企业共签订合同近千项,合同金额近4亿元,带动陕西生产总值近70亿元。  

 西安外国语大学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不仅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对陕西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共有81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陕西设立128家公司和办事处;有239个本土企业在境外设立355家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对外投资31亿美元,业务遍布“一带一路”乃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协同创新中心将为陕西省内及周边地区外向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和高效务实的语言服务培训。”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吴耀武说。  

坚持打好“特色牌”  

走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眼前出现一排外观如钢铁厂车间的高大建筑,这让记者感到非常惊讶。  

看到记者不解的神情,学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说,这个创意产业园区原来是一家废弃的钢厂,学校发挥土木工程的学科优势,没有搞大拆大建,只是对原有的车间厂房进行内部结构的改造,“这样做的好处,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缩短了建设时间”。  

像西安建筑科大一样,陕西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努力打“特色牌”。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唐长安城以气势恢宏、承古开新而著称,北宋名士吕大防据前朝遗图和遗址绘制了石刻《长安图》,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流传至今,《长安图》仅存原碑残块及一些拓片,不足原图三分之一。  

正因如此,补全这份地图便意义非凡。多年专注于唐史研究的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称,补绘工作“是一项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重大的开创性研究”。  

这个补全石刻《长安图》的任务交给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带领的团队。通过查阅考证历史文献,参考古代地图信息,残缺不全的吕大防《长安图》历经两年补绘最终完成。  

  “在此碑的残片全部发现之前,此图不可能真正复原,但可以通过对现有残片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补绘,可窥其大貌,领略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精神,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理念的现代意义,更好地服务于今天。”王树声说。  

今年上半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新疆岩画保护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诸多国际著名考古机构学者。中心与国博等五家单位联合开展的西天山考古研究项目开启了考古、文物保护和遗址规划全方位实施的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文化遗产中心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项。王建新教授主持的“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被列入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专项,五年获经费资助突破5000万元。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申烨华教授研究团队与陕西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合作,在国内首次对长柄扁桃进行了高值综合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果。研究成果将长柄扁桃从一种野生植物开发为经济治沙植物,为沙漠治理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以长柄扁桃为原料开发食用油、生物柴油等研究工作为国际首创,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长柄扁桃沙产业初步形成,带动生态林治沙向经济林治沙转变,形成沙产业推动的可持续沙漠治理新模式。  

同样地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职院,多年来坚持“农”字特色办学的定位不动摇,致力服务“三农”,坚持以产业带动帮扶农民致富。  

该校先后在彬县、富平、洛川、眉县、太白和杨陵区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建成3个杨凌示范区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基地,培养了大批职业农民,支持现代农业、畜牧业,以及苹果、猕猴桃等支柱产业发展。  

西安历史上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源地,在历史、文化和地缘上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在经济文化交往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外语类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发挥自身办学和学科优势,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积极开设新的语种专业,培养语言应用娴熟、历史文化清楚、国际规则通晓、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非通用语种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目前,该校已经开设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13个非通用语专业,涵盖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语种。  

 “我们拟在未来510年,依托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孔子学院,计划陆续增设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普什图语等专业,从而建成较为完整的丝绸之路沿线现代语言学科群。”学校中亚学院院长乌永志对记者说。(本报记者 蔡继乐 杨咏梅 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