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6日,文理学院“语通山海情·言筑陇乡兴”青年实践团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乡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研学、实地调研、关爱儿童、青春助农等方式,开展“推普+语言调查”“推普+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推普+技能培训”以及“推普+数字语博”等活动,为礼县的乡村发展和农业推广注入青春活力。
以语言文化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赴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开展“走进大秦”社会实践文化研学活动,探索“秦文化传承+普通话推广”双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指导老师们以大秦文明为脉络,系统梳理秦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字演变历程;用标准普通话作桥梁,让文物“开口说话”。晦涩的古文记载,经普通话的解读变得鲜活可感,历史文脉与语言活力实现深度共振。
以语言课程共绘乡村教育未来。在洮坪镇山河小学,青年实践团精心设计学生推普成长营。“小小金话筒”课堂上,孩子们利用彩色卡纸和毛毡球等材料制作自己的专属小话筒,参与“经典诵读”“你问我答”环节和“童声传译”小游戏。青年实践团不仅将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在山河村的土地上,更用青春力量诠释了“教育帮扶”的深刻内涵。
以语言调研打通乡村沟通桥梁。实践团分成四个小组,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带着调查问卷和宣传手册,用亲切的普通话与村民们拉家常、做调查,耐心讲解普通话在求职就业、外出务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一张张问卷、一本本手册,不仅收集到了真实的基层声音,更让“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理念悄悄走进了村民心里。
以语言帮扶落实乡镇民生实事。青年实践团联合礼县团县委开展“红领巾”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从中国七大方言区分布谈起,结合孩子们熟悉的“礼县话”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词汇差异,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认识语言的魅力,激发孩子们“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的语言意识。设计“手工+绘画”创意活动。孩子们使用五彩扭扭棒制作出棒棒糖、火柴人、小动物、小花朵等作品,围坐在一起,用画笔描绘心中“普通话”的模样,让“推普”的理念在心中生根发芽。
以语言技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前往国药集团大黄产业园进行 “推普+职业技能”实践活动。药物与化工学院志愿者与工作人员探讨了中药材“淫羊藿”的种植,学习了解了“淫羊藿”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和标准化管理流程。在劳动教育环节,志愿者们主动帮助清理基地杂草,并积极向基地务工人员推广普通话。在为“淫羊藿”的健康生长营造更适宜环境的同时, 也体验了种植工作的辛劳与意义。
(文/文理学院 责编/张唯莎)








